搜索

野生大黄鱼遭“大围捕”?省农业农村厅:目前不存在,密切关注

近日,宁波象山石浦的“浙象渔31088”号渔船捕捞到2450公斤野生大黄鱼的消息刷爆朋友圈,引起各界对野生大黄鱼资源情况的高度关注。两会上,更有人大代表紧急提交建议,呼吁不能一拥而上,围捕到绝。对此,省农业农村厅渔业渔政处回应了代表的担忧:目前不存在围捕现象,我们将保持密切关注和深入研究!

“一网近5000斤,这只是偶发事件,说明野生大黄鱼资源已有恢复迹象,但远未形成‘渔汛’,资源恢复路还很长。”省农业农村厅渔业渔政处有关负责人表示,现在大黄鱼的捕捞产量仅为历史最高年份的1%,种群状况依然不容乐观。针对“大黄鱼遭密密麻麻渔船围捕”的传闻,经监测跟踪与仔细核查,在之前“浙象渔31088”号捕获大黄鱼的165渔区,捕捞渔船的数量与以往相似,不存在异常增加的状况

一些新增前往该海区捕鱼的船只,属于部分资源友好型的休闲娱乐海钓船。“此‘渔船’非渔船,针对这种新业态的规范发展,已经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会持续跟进管理。”该负责人表示。

大黄鱼每年春季从外海越冬场向东海沿岸(浙江近海)进行产卵洄游,产卵后亲体和幼鱼栖息在沿岸索饵和生长,冬季游向外海越冬。大黄鱼渔业资源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走过了一条兴盛、衰退至复兴的曲折之路。1974年,其产量达到历史最高16.8万吨,但连续多年对外海越冬大黄鱼的围捕,严重破坏了大黄鱼的资源基础,自80年代中期开始一直形不成渔汛。1995年实行东海区伏休制度后,渔获量曾短暂恢复至近4千吨,之后进一步下降。最低的年份,年产量仅为数百吨。

长期以来,面对着野生大黄鱼逐渐消失的困境,各级渔业主管部门前赴后继,对野生大黄鱼的修复养护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保护和管理措施。主要包括设立产卵场保护区、持续增殖放流、实施严格的渔政管理措施。

浙江从1998年开始每年在浙江沿岸水域放流大黄鱼人工繁殖苗种,近年来,年放流数量稳定在1000万尾左右,根据放流后的调查和监测,放流大黄鱼能在自然海域存活并进行索饵、产卵洄游,已经产生了自然繁殖的幼鱼;2014年,浙江出台《关于修复振兴浙江渔场的若干意见》,为修复振兴浙江渔场正式启动“一打三整治”专项执法行动,通过严厉打击涉渔“三无”船舶、持续推进减船转产等有效措施,大幅压减了我省海洋捕捞产能;2015年,浙江率全国之先实施海洋捕捞渔业资源最小可捕规格及幼鱼比例制度,规定大黄鱼的可捕标准为体重250g或体长255mm;2017年,浙江率全国之先在近岸设立了马鞍列岛、大戢洋、岱衢洋等10个产卵场保护区,为大黄鱼在浙江近岸提供了较好的繁殖和索饵场所,同年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关于加强海洋幼鱼资源保护促进浙江渔场修复振兴的决定》,为海洋渔业资源保护工作提供法制保障。

通过以上各种养护技术和管理手段,大黄鱼资源的修复效果较为明显。据统计,2015年以来,浙江省大黄鱼产量在持续衰退20多年后开始呈现出增加的趋势,截至2020年已达到近1000吨。据最新数据,2021年11月大黄鱼的密度指数为每平方公里113.9千克,比2020年同期又有了大幅提升。近年来,大黄鱼渔获比例不断增加,据调查,近三年市场销售的小黄鱼中,大黄鱼占比不断提高,约占大小黄鱼总渔获的7%左右。渔民大网头捕获野生大黄鱼的现象时有发生。

省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聚焦养护资源,深入开展一打三整治专项行动,规范海洋捕捞生产秩序,促进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尤其针对野生大黄鱼等重要海洋渔业资源,将进一步加大资源养护和种质资源保护力度。



来源 浙江新闻

一审 诸辰 二审 李秀芹 三审 任山葳 终审 王籍

宁波晚报
2022-01-20 14:03:35
来源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