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竹篱瓦舍 | 宁波这个古村太美了!三面傍溪,到处是青砖黛瓦的四合院……

这两天,一部穿越剧《我的空气男友》正在海曙区章水镇李家坑村取景拍摄。 

李家坑村地处四明山心,四面环山,坐落于低谷,“坑”字就是因此而来。

李家坑始建于500多年前的明末清初,村里遍布明清风格的四合院。四合院彼此相连,内外贯通,俗称“通转”。 

除了“通转”,村里还有一座名为“李氏家庙”的祠堂,从名称上就隐隐体现出雍容大气。根据村里保存的《四明李氏族谱》,这里的李姓村民都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后裔。怪不得,有穿越唐朝剧情的《我的空气男友》选择到这里取景。 

就让李家坑村党支部书记李行伟带着我们,好好感受一下这个有着唐朝气度的明清古村落。

视频制作:记者 刘波


香榧树:接近600岁 

从空中俯瞰,李家坑三面傍溪,一座座青砖黛瓦的四合院清晰可见。

走进村子,踏足于河卵石铺就的小道之上,穿梭于纵横交错的巷道弄堂之间,仿佛走进了一个古意世界。一路过去,花草盆栽点缀于房前屋后,红色灯笼悬挂于门前走廊。

村口不远的溪流上建有一座四明廊桥,南侧有一棵近600年历史的香榧树,几乎与这个古村落同龄。香榧树的主干需要两个人合抱,根部在路边,树干树枝却向路中央倾斜,姿势优美,树叶婆娑。

“李家坑最早的祖先姓夏,李姓祖先是后来才过来的。相传这棵树是开村的夏姓祖先所种。”李行伟说,等到李姓族人在这里建起一座座宅院,香榧树正好挡在了路口。但李姓族人没有把它砍伐或移位,反而把它保护起来了。之后,这棵香榧树就成了村里的风景树,每年秋去冬来它还把自己的果实奉献出来。

随便走进一户村民的家里,主人都会端上一杯茶水来招待客人。这杯茶看上去“卖相”并不好,茶水呈黄褐色,茶叶看上去更像残枝枯叶。其实,这种茶叫做“六月霜”,是四明山区最普通、最常见的植物之一。

夏天的时候,它生长在山间小道边或竹林丛中,枝干挺直、叶儿青青,顶尖开着一串串白色小花,远远看去,就像是点点白霜,因此被称为“六月霜”。李家坑人有喝茶的习惯,“用六月霜泡茶,可润喉止咳,消热解暑,还能消食开胃呢。”李行伟说。 

不过,六月霜并不是直接就能泡茶饮用的。李行伟说,采来六月霜后,需要储存一年以上:“将新鲜的六月霜晒干后,扎成小捆,放在厨房的橱柜上。到第二年夏天,其颜色由绿色变为了棕褐色,折成小段,就能泡茶了。”

接过村民递过来的六月霜茶水,茶水凉凉的,有一点苦味,又略带甜味,还有一股淡淡的药香。

 

李氏书塾:传承150多年 

转了几个弯,就来到了李氏家庙。李氏家庙始建于300多年前,其实只是家族的祠堂,但因为先祖李世民的缘故,才有了称为“家庙”的资格。

李氏家庙地处李家坑纵横交错的道路中心,合院式结构,由前后两进和左右厢房组成。门口一对石狮子威风凛凛地守护着。 

庙堂里的雕画气势恢宏,后殿采用了皇家才能有的“接椽”形式,也就是把一根椽子用两根杉木连接起来,有“代代相传”的寓意。牌位前写着两副对联,其中一副是:承祖业克勤克俭, 示子孙唯耕唯读。

这种“唯耕唯读”的李氏家训,在李氏家庙左边的李氏书塾中也得到了体现和传承。1868年,李家坑的一对兄弟捐田50亩兴办了“善教堂”书塾,当时没有校舍,学生挤在堂前间上课。后来,族人捐款集资,买下了现在书塾的这块地基,建成了李氏书塾。至今,书塾正面围墙中还嵌着一块小小的石碑,依稀看出上面记载着十几位集资村民的名字。

150多年来,这个书塾名字不断更换,“唯耕唯读”的传承却一直未断。新中国成立初期,全民开展扫除文盲运动,而李家坑没有一个文盲。

不过,用李行伟的话来说,李家坑“最有特色的宝贝”,还是遍布整个村落的四合院和三合院,也就是“通转”。这里的老弄堂、青瓦褐檐、马头风火墙、风格独特的墙门、风雅幽静的天井,无一不保持着古老、淳朴的风貌。 

更神奇的是,这些四合院、三合院的台门上还镶嵌着砖雕门匾,如“环溪楼”“与鹿游”“凤跃鱼游”“千祥云集”等。而这些词语,都有历史典故。

比如“与鹿游”。这里是李家坑一位晚清秀才的宅院,秀才写的可能是《孟子》中的“与鹿豕游”,但更有可能是借李白“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的诗意,呈现出山色不离门的悠然自得心态。  

跟着李行伟,我们进入了李家坑占地面积最大、装饰最精美、保存最完好的四合院——新屋通转。新屋通转始建于1919年,正面门楼题字“凤跃鱼游”。相传,当时的老房子发生火灾,院内五户村民商议统一筹资重建。房子参照苏州园林样式,泥木工匠、木雕师傅全部都是从浙江东阳请来的。 

从外观上看,新屋通转是一座相对封闭的住宅,关起门来自成天地。但推门进去后,内部却十分通透。宅院有一道朝东的双扇大墙门,正屋前两侧的走廊各开一扇侧门。每户人家的正门都通向天井,同时还开有后门。各家的房屋由游廊彼此连接、贯通四周,即使在雨天,串门也不用湿脚。 

如今,这个四合院的居民已经全部搬迁,宅院成为专门接待游客的民宿。

 

一条似有似无的道路:浙东唐诗之路

走出村庄,极目远眺,李家坑的周边群峦连绵,山道蜿蜒。这里是一个由蓝天、绿树、碧水构成的天然大氧吧,同时也是四明山的山心。李行伟说,这里还有一条似有似无的道路——浙东唐诗之路。

“四明三千里,朝起赤城霞。日出红光散,分辉照雪崖。”李白曾先后三次来到四明山,杜甫、孟浩然、白居易、刘长卿、孟郊、贾岛、杜牧、皮日休、陆龟蒙等也都曾到此一游。 

“据我们考证,描写四明山的唐诗有300多首。”李行伟要把李家坑打造成浙东唐诗之路四明山区域最闪亮的名片。

接下来,李家坑要选择一家农家乐用于“唐韵”文化体验馆的打造,设置三大主题区,即唐宴菜肴品尝区、陶艺生活展示区、唐服文化体验区,让这里的农家乐不仅是吃饭的地方,还能成为文化景观地标。

还要打造一个唐宴文化体验区,开发“隐逸·唐十二碗”系列菜品,将唐宫水席宴菜品与江南水乡宴菜品结合起来,选用李家坑本地产的高山蔬菜、粗加工农产品、河鲜等作为原材料,形成由四大凉菜、六大热菜、两道汤羹组成的独具李家坑特色风味的菜品。 

“这些规划的落脚点,都在于带领老百姓增收致富,实现共同富裕。”李行伟说。


来源 宁波晚报 记者 林伟 摄影摄像 刘波 

通讯员 柯荣耀 编辑 李晓颖

一审 戴晓燕 二审 任晓云 三审 徐效文 终审 杨静雅

宁波晚报
2022-07-29 15:04:43
来源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