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立秋到了,然而未来十天,宁波高温天气依旧持续……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然而8月7日立秋的到来,并未能“收夏色”“动秋声”:未来十天,宁波高温天气持续,最高气温36℃-39℃。

视频制作 记者 石承承

立秋“踩”了“秋老虎”的尾巴

8月7日9时38分开始,江北、慈溪、镇海、海曙、余姚等地陆续拉响高温橙色预警信号。当着立秋的“面儿”,高温多少是有些肆无忌惮了。

更放肆的还在后头:宁波市气象台在8月7日发布的十天预报中提到,未来十天高温持续,大部分地区最高气温36℃-39℃,最低气温也有26℃-29℃。

尤其是新的一周(8月8日-8月14日),宁波的高温天气拿“全勤奖”几乎是毫无悬念。

而从中央气象台8月7日发布的中期预报看,未来11-14天(8月17日-8月20日),江淮、江汉、江南中北部以及四川盆地东部仍多高温天气。

实际上,“立秋就入秋”只是我们的美好心愿。我国只有西北、东北的部分地区会在立秋节气开启夏秋转换,大部分地区还处在夏季,尤其是南方地区高温仍盛。

统计显示,江南、华南以及川渝地区常年立秋期间高温日数在4天以上,重庆、江西、福建、浙江、湖北等地的部分地区可达7天以上。

今年的立秋,可能是把“秋老虎”的尾巴“踩得太牢,以至于整个节气期间“高烧”不退。

此外,从统计数据看,立秋节气所在的8月,也是一年中台风活跃的时节。

中国天气网盘点了1949年至2021年的台风数据发现,台风登陆我国的时间主要集中在小暑到白露节气,其中小暑最多,达60个,立秋以59个屈居第二。

从登陆区域看,过去73年间在立秋节气登陆我国的台风中,19个在广东“上岸”,12个登陆浙江,登陆台湾和海南的分别为10个和9个,占比高达84.7%。

不过,今年是个例外:

截至今年8月6日,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共有6个台风生成,与多年同期平均(8.8个)相比偏少2.8个。

对我们来说,在这6个台风中,可能也只对7月2日登陆我国的“暹芭”有点印象,至于其他几个,基本处于“查无此人”的状态。

据中央气象台首席台风专家许映龙分析,今年台风异常偏少。主要与副热带高压偏强偏南以及南半球越赤道气流偏弱等有关。

中国气象局8月新闻发布会上透露,预计8月约有3-5个台风(中心风力≥8级)生成,较常年同期(5.6个)偏少;其中1-2个台风登陆或显著影响我国沿海地区,较常年同期(2.3个)偏少。

中央气象台在中期预报中提到,未来10天,南海及西北太平洋热带可能有1-2个台风生成,8月8日起我国南部海区及华南沿海地区将出现较大风雨天气。

不过,从目前的预报看,我们只能是“望风兴叹”,防暑降温才是第一要务。

图片来源中国天气网

立秋“吃瓜”是老底子的习俗,是对即将下市的西瓜的“告别”。不过,酷热的天气,让人难免对西瓜多了几分“留恋不放手”的感情。记者石承承 摄

37.3℃和75.9℃之争

8月7日,市区最高气温35.4℃,刚“迈”过高温(≥35℃)的门槛。不过,很多人表示:“感觉很热啊,不止35℃吧?”

这可能也是每个炎炎夏日气象部门不得不背的“锅”:“明明天气这么热?怎么预报的气温就这么点?”“为什么手机软件上显示的温度跟气象部门说的不一样?”

影响气温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太阳直射、地表反射、风速、降水等。为了世界各地的气温有统一的可比性,对气温的标准监测就需要排除这些影响因素。

按照世界气象组织的统一标准,气象部门的测温温度计要放置在空旷草坪上的白色百叶箱中,距地面1.5米高。

百叶箱的四壁是用玻璃钢做成的百叶窗,在防止太阳直射、地面反射、大风大雨影响的同时,还能保证空气流通。

这种排除各种因素干扰后测得的,才是大气真实的温度。

在实际生活中,在太阳辐射下,不同环境和不同下垫面的温度会有“巨大”的不同。

以8月5日为例,余姚的最高气温40.7℃,裸露土表的地面温度则达到了71.7℃。

同样以8月5日为例,午后1点,镇海国家气象站监测到的整点气温为37.3℃,但草面、砂石路面、花岗岩表面和沥青路面的温度均明显高于气温。其中,沥青路面的温度最高,达到75.9℃。

“气温并不高,感觉却很热”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体感温度。

体感温度除了与大气温度有关,还与湿度、风速、气压、太阳辐射,甚至心情都有关系。

当相对湿度小于45%时,湿度对体感温度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当湿度很大,且气温高于24℃或低于15℃时,体感温度就会明显高于或低于大气温度。

通常来说,风速对体感温度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风速越大,越有利于带走体表热量,感觉越凉快。不过,也有研究表明,气温超过32℃时,风速大反而会增温。

图片由通讯员提供

天气虽热,但走在树荫下,还是能感觉到一丝凉意。记者石承承 摄

从市气象台的预报来看,未来十天我市仍将持续高温天气。记者石承承 摄

农历七月十五本是“祭祖”的

8月12日,农历七月十五,俗称“七月半”、中元节,民间也称之为“鬼节”。

据古书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其中,正月十五,也就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元宵节。至于七月十五,是用来祭祖的。

在过去,七月十五地位还是蛮高的,和除夕、清明、重阳一起,组成了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

至于“鬼节”这个叫法的流传,除了噱头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相较除夕、清明、重阳这些只祭祀自家先祖的日子,中元节还会祭祀那些在出海或战争中丧生、未能“落叶归根”的亡魂。

在七月半前后这段日子,很多人会听到身边的长辈这样唠叨:“晚上尽量早点回家,不要出去玩了。”

其实,在传统习俗中,七月半还是有不少让大家聚集在户外的活动,比如“放焰口”,不仅会请和尚、道士来替亡魂念经超度,还会有“钟馗驱鬼”等民间表演,吸引大家“围观”。

至于长辈千叮咛万嘱咐的“不要到河边去”“不要到树下去”……听着像迷信,其实也是有点科学道理的。

过去家里没有电扇、空调,一到夏天,小孩特别喜欢往水里跑,却不晓得太阳晒过之后,水面温度和水里温度不一样,一下子跳进去很容易抽筋。

不要站在树下也是一样的道理。夏天多突发的雷阵雨天气,遇到打雷闪电,躲在树下就更容易出事。


来源 宁波晚报 记者 石承承 通讯员 郑梅迪 编辑 曾梅

一审 郑昕玮 二审 任晓云 三审 赵鹏 终审 陈剑虹

宁波晚报
2022-08-08 07:07:21
来源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