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老潘”到108位“小潘” 一位全国道德模范的调解传承
老潘(左二)正在给“小潘”们传授调解经验。
5月23日,潘明杰荣获“全国道德模范”荣誉称号。作为鄞州区东柳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专职人民调解员,老潘一直致力于基层社会矛盾纠纷调解队伍建设。
2018年,老潘警调(联调)中心成立,成为集纠纷调解、管理考核、人才培训等多职能于一体的中心机构。2019年,东柳街道对老潘警调(联调)中心进行扩面提质,并在此基础上,将“老潘调解”品牌不断做深做实,进一步壮大“老潘+小潘”基层社会矛盾纠纷调解队伍。
如今,老潘从一个人到了一群人,108位“小潘”活跃在调解基层。他说,希望以自己的努力,将更多的调解经验传授给“小潘”们,让社会治理的研究工作,不断传承创新。
把握不同群体特点,因人梳理技巧
“小潘”王贤良自2012年起便跟着老潘学习,是老潘的得意门生。说起老潘,王贤良感慨良多:“每次调解,潘老师都特别耐心,特别是针对不同的人群,他会采用不同的方式,这个方法特别值得学习。”
王贤良所在的鄞州区东柳街道幸福苑小区是一个老小区,老年人较多,所以日常调解主要集中于发生在老年人之间的邻里纠纷。王贤良坦言,幸福苑社区不少老年居民中,其中一部分罹患认知症甚至独居,他们有自己固有的思想和认知,光是说理听不进去。因此,王贤良碰过不少壁。
于是,跟着老潘学习中,他会比较留意关于老人的纠纷。有一次,一位老人到银行取钱发生矛盾,老潘带着王贤良一起调解,而这一次让王贤良豁然开朗,“原来调解还可以这样。”
老人患有老年痴呆,独自到银行取钱,银行没有同意老人的取钱要求,随即老人与工作人员发生口角。老潘赶到后,并没有直接与老人讲法、讲理,而是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立场切入,充分调动“共情”。“你告诉我,谁欺负你了,我给你去出出气。”老人说出原因后,老潘继续说:“这是银行不对,我给你说理去,你先坐下。”等老人情绪稳定后,老潘联系了老人的家属,并让家人配合给老人所要的现金。不一会儿,老人便结束了吵闹,与家人一起回家了。
王贤良正在调解。
因为这次调解,王贤良知道了对待特殊人群要用特殊的方法。没过一段时间,一位居民找到王贤良,说自家的卫生间漏水,物业查看后发现是因为楼上管道破裂。但楼上住着一位80多岁的独居老人,怎么讲也讲不通,坚决表示自家没漏水,不修水管。
王贤良了解之后,与物业一起上门调解。为了让老人卸下心防,一进门,王贤良没有直接与老人说要修水管的事,而是先与老人聊家常。一聊就聊了半天,这时老人开口问:“你是不是要问修水管的事?”王贤良说:“这是小事,我会帮你解决,只要你同意,你不需要出钱,物业可以帮你修。”老人回:“那修了,把我的水管弄坏了怎么办?”王贤良答:“弄坏了就找我。”这时,老人点头同意了。
不仅以理服人,更要以情动人
“小潘”柳农霞与潘明杰相识已二十多了。提起这位老师傅,她总会由衷赞叹:“潘老师干起工作,那叫一个没得说!”
柳农霞介绍,鄞州区东柳街道月季社区的东方瑞士小区自2004年交付,因建设初期未规划停车位,七八年前,随着私家车数量激增,停车纠纷频发。社区启动停车位改造工程后,多数居民积极配合,可仍有部分住户坚决反对。柳农霞多方协调,好不容易做通大部分人的工作,却被几位“刺头”难住,无奈之下向潘明杰求助。得知消息,潘明杰放下手头事务,第一时间赶到现场。
反对改造的住户中,不少是上了年纪的老人。潘明杰没有急于劝说,而是耐心倾听他们的诉求。老人们纷纷反映,小区里缺乏适合老年人的休闲设施,日常无处可去、无事可做。了解症结所在,潘明杰当即拍板承诺:“大家放心,一定给你们打造个更好的休闲场地,保证让大伙儿有地儿聊天、唠家常!”
柳农霞(左一)正在调解。
在小花园施工期间,潘明杰俨然成了“编外监工”。他不仅实地勘察、出谋划策,甚至考虑到居民多样化需求,规划步道,预留出羽毛球场地等。“‘有事儿尽管找我!’ 这是潘师傅的口头禅,无论谁求助,他总是热情满满,丝毫没有架子,有时候老远见到我,就打招呼了。”柳农霞回忆道。
然而,新问题接踵而至。待小花园和停车位建成,部分当初持反对意见的居民又反悔了,开始抱怨门口绿化变成了停车位影响自己的生活。“面对反复,潘老师没有丝毫怨言,他逐户走访,耐心解释改造的长远意义,以高效行动解决居民后顾之忧,坚持问题不解决不罢休。”柳农霞表示,在他的持续跟进下,这场由停车位引发的风波最终平息,社区也在和谐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找准地方轻轻转几下,再硬疙瘩也能解开
孙军是东柳街道太古城社区的调解员,他眼里的老潘,气场足、口才好,调解有理有据,很多纠纷当场就可以解决。
早前,在东柳街道太古城社区,一起棘手的漏水事件孙军就采用了老潘的方法。
太古城社区北柳街的一户人家厨房公共管道破损渗水,导致楼下2户业主受灾,但因管道走向复杂无法定位破损点,需整体弃用并分摊修缮费用。计算下来,每户需平摊300元,总费用由全楼6户承担(含未受灾的3户)。
孙军(右)正在调解。
费用清单一出,大家便牢骚重重。受灾的说:“凭啥我们倒霉”,没受灾的喊:“关我啥事”,其中一户人家表示已经外接管道了不愿再出钱。困难重重之际,孙军想起老潘教他的“调解不是‘抡大锤’,而是‘拧螺丝’——找准地方轻轻转几下,再硬的疙瘩也能解开!”
于是,孙军首先找到受灾的业主唠:“您家厨房离管道就隔堵墙,这次不修,下回漏水可能就是您家橱柜泡汤喽!”转头他又劝未受灾的大哥:“咱少出点钱,换以后邻居愿意搭把手,值不值?”最后未受灾的少出了点钱,受灾的多出了点钱,这件事解决了。
“矛盾就像乱线团,但一根根抽,总找得到线头。”在老潘的指导下,如今,孙军已是太古城社区小有名气的调解达人,有困难,居民总在第一时间找到他。
编辑:郑凯侠 审核:薛曹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