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为失明老人读报、成为老人的健康调理师……晚报来敲门“1+N”暖心服务不断

“陈阿姨,是我,小徐。在家吗?我来看看你。”6月5日一早,鄞州区福明街道福明家园社区网格员徐方敲开了老党员陈幼琴的家门,为她送上当天的《宁波晚报》。

自2024年1月“晚报来敲门”慈善公益项目启动以来,这个爱心善举已经来到了第二年。每一天,投递员、志愿者和网格员都会带着《宁波晚报》敲开独居老人的家门。

除此之外,还有不少志愿者为失明老人读报、成为老人的健康调理师……“晚报来敲门”行动不断升级,“1+N”的服务让人暖意融融。

是送报员也是健康调理师

6月5日一早,网格员徐方敲响了陈幼琴老人的家门。

“阿姨,最近身体还好吗?家里都好吗?”徐方一边关切地询问一边将《宁波晚报》递到老人手中。

“最近小芳(化名)好多了,会好好吃药,暴饮暴食也改善了不少。”面对徐方的询问,陈幼琴满是欣慰。

陈幼琴今年77岁,自宁波晚报开启“晚报来敲门”活动以来,志愿者方雅徐和网格员徐方就成了她的《宁波晚报》专属投递员和健康调理师。

网格员(中)和志愿者(右一)上门送《宁波晚报》。

陈幼琴的女儿小芳今年50岁,患有双向情感障碍,长期以来由陈幼琴独自照料。今年4月,徐方上门送报,陈幼琴向她道出了自己的苦楚:“小芳一直都不肯好好吃药,还暴饮暴食,短时间内就重了二三十斤,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听到陈幼琴的诉说,徐方的心猛地一沉,马上打通了从事药剂师工作的方雅芬的电话。

方雅芬见到小芳时,她正蜷缩在沙发角落,面前的茶几上小山似的堆满了各色零食的空袋子。方雅芬没有急着说教,而是像串门唠家常一样,自然地坐在一旁,一点点打开话匣子。“身体舒服了,心才能更敞亮,对不对?”她用专业且温和的话语,耐心地向小芳解释按时服药带来的好处,还分享了一些因为科学用药和调整饮食而重新找回健康的真实故事。

网格员(左)和志愿者(右)整理药品。

之后的每一天,除了准时送报上门,方雅芬和徐方还会捎上一些新鲜的水果和蔬菜;有时,她们会根据小芳的情况及时调整用药方案,并制定详细的饮食计划;同时也常常鼓励小芳参与一些简单的家务劳动,帮助她建立规律的生活作息。

在徐方和方雅芬的悉心帮助下,如今,小芳逐渐开始主动服药,情绪也稳定了不少。“多亏了你们,不然我真不知道该怎么撑下去,你们就像我的亲人一样。”看着女儿一天天好起来,陈幼琴感动得热泪盈眶。

我们给您读报吧

‌“戴阿姨,今天外面天气好,我帮你把窗户打开,透透气,等会我们走的时候会帮你关上。”6月5日一早,鄞州区东胜街道史家社区的网格员小邵和“心桥坊”志愿者小董敲开了史家巷17号戴玉玲老人的家门,送上了当天的《宁波晚报》。

“谢谢你们能来看我,我太开心了。”95岁的戴玉玲老人虽双目失明,却精神矍铄,欢迎大家的到来。

网格员(左一)和志愿者(右一)询问戴玉玲老人近况。

戴玉玲失明多年,但她一直坚持自理起居,她的乐观精神一直感染着每一位社区工作者,也是社区的重点关注对象。日常,社区会对老人进行电话问候,并送上了语音报时手表。

戴玉玲还是社区“心桥坊工作室”的结对帮扶对象。“心桥坊”由社区居民、专业医生、社区工作者等组成,致力于为家庭提供关怀与支持。戴玉玲因为常年独居,从2014年起,“心桥坊工作室”的志愿者就经常上门陪伴老人,帮助老人解决生活困难、提供心理疏导。

此次,“心桥坊”志愿者加入送报队伍,不仅将《宁波晚报》按时送上门,还为独居老人提供日常守护。

网格员(左一)与“新桥坊”志愿者为戴玉玲老人(左二)读《宁波晚报》。

“我们给您读读最近发生的新鲜事。”当天,小邵和小董详细了解了老人的身体状况后,拿起报纸,将趣闻娓娓道来。戴玉玲一边听一边开怀大笑,表示家里好久没有这么热闹了。

除此之外,当天,小董还对老人家中的插座、电线、管道煤气阀门、防滑等设施进行了认真细致地查看,及时消除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确保家居安全。


编辑:吴丹娜 审核:薛曹盛

宁波晚报
2025-06-05 18:52:25
来源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