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65岁老住户镜头里的秀水街区:跨越40年的光影乡愁

6月20日,今年65岁的孙继宁拿着摄影器材,在位于海曙区鼓楼街道的秀水街区采风。其实,从1977年开始至上世纪90年代,他一直住在秀水街区的横河街。即便后来因为结婚搬走,他也经常到父母家。一有空,他就会拿出相机记录这里的风土人情。“非常可惜的是,由于保存不善,很多胶卷已经遗失或损毁了。”

视频制作:记者 刘波

孙继宁的父亲在教育部门工作。上世纪70年代末期,教育部门在这里建造了一幢五层楼高的职工宿舍。孙继宁也随着父母搬到了这里。职工宿舍是独立的房屋,但进出都要经过当地居民住的平房。

图为孙继宁

有时候,正逢晚餐,很多居民都会把桌椅放到门口,一家人就在路边吃了起来。遇到正好回家的教育部门职工,还会殷勤相劝一起坐下喝上一杯。“我就经常这样被邻居们邀请上桌,有时候,几户居民还会把好酒好菜凑起来整上一桌。”孙继宁还记得,当时旁边的小店有鲜啤卖,他们往往会去打上一个热水瓶。“鲜啤一毛八一斤,一个热水瓶能装五斤呢。”

在职工宿舍的旁边,还有一个教育仪器站,会议室里有一个十四寸的电视机。八九十年代,有一个电视机那可是非常了不得的事。孙继宁属于职工家属,天天都要进去看电视。“那时国外的电视剧引进比较多,我在那里看了《加里森敢死队》《望乡》《大西洋底来的人》……”让他着急的是,电视剧一天才播一集,看完一个电视剧往往需要半个月以上。

秀水街区

随着年岁的增长,孙继宁开始喜欢上了摄影,经常拿着相机走街串巷拍摄各种人物和风景,而包括横河街在内的秀水街区经常出现在他的取景框里。“当时还没有数码照相机,我用胶卷拍照拍多了还是会心痛。”所以,他总是会挑选最重要、最漂亮的人物和风景来拍摄。

在上世纪90年代,同在秀水社区的广仁街自发形成了一个马路市场。因为叫卖、还价的声音很大,周边很多居民的正常生活受到了影响,他们就向当时的城建监察反映。城建监察立即派人到现场进行执法。孙继宁拿着单反相机出现在现场后,双方都以为他是记者。“我就当和事佬,把双方的火气都劝了下来。”

改造中的秀水街区

还有一次,横河街来了一个穿棕棚的手艺人。在当时,除了穿棕棚,还有补碗、磨剪刀、补缸、补锅的守艺人,叫着“穿棕棚喽!”“补锅喽!”招徕生意。“我闲着没事,上前和他交流起来。”穿棕棚的手艺人来自台州,他说他没有文化,从十多岁开始就跟着父亲到处帮人穿棕棚。而他的父亲也是跟着爷爷走出台州的。手艺人随身还挑着一个框,框里放了已经准备好的棕线。

拍摄《手艺人》的地方

看到这里,很多年轻人可能不知道棕棚是什么。其实,棕棚是一种传统的手工制品,主要由棕榈树叶纤维制成,用于制作床垫或床铺,相当于现在的席梦思。

在和手艺人聊天的过程中,孙继宁也不忘拿起相机对准了他。没多久,他在网上看到台湾正在举办一个摄影比赛,他就把这组照片取名为《手艺人》发了过去。没想到,照片还获奖了,奖品是一个摄影器材。“具体是什么摄影器材我已经忘记了,但那时候我也没有办法去领奖。”

直到近30年后的2020年,孙继宁去台湾旅游。在台中的时候,他看到马路边的一间店面房着火。消防车在救火,而旁边的汽车和行人通行秩序仍然非常好,他就拍下了一组照片,取名《火神和战神》,投稿到了海峡两岸的一次摄影比赛。

和获奖作品合影

这次,孙继宁又获奖了,而且领奖的地方在厦门。“我去领了奖,还在厦门游玩了。”孙继宁开心地说。

再后来,因为城市的发展,包括职工宿舍在内的横河街要拆迁了。虽然之前他已经在拍摄这里的老房子老街坊,但这也让他更加快了拍摄速度。“拍了很多,但非常遗憾的是,胶卷拍摄的基本都丢失了。就连那组在台湾获奖的照片也找不到了。”后来,有了数码相机后,孙继宁如虎添翼,更加关注秀水街区的一草一木。

编辑:鲁威 审核:徐佳菁

宁波晚报
2025-06-22 17:14:10
来源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