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15 年!残疾儿子捐出300元善款,背后是三代人的慈善坚守

6月22日,鄞州区百丈街道中山社区的慈善一日捐活动现场,来了一对特殊的母子。今年72岁的居民赵雅飞搀扶着43岁的儿子严达,一步步踏入社区大厅。

“严达,你又来做好事啦!”几位熟悉的网格长快步迎上前。严达说不出话,只是紧紧攥着三张崭新的百元钞票,那是他的300元善款。而同时,赵雅飞也拿出了自己和母亲的爱心善款,这样的画面,已在十五年间无数次上演。

捐款现场

用笨拙的双手捧出纯粹的善意

43岁的严达是肢体及智力二级残疾人。因为出生后不久的一场高烧,他的语言和行动能力都受到了影响。连系鞋带这样简单的动作,他都要尝试十几分钟,手指关节因为长期用力变得有些变形,既写不了字,也说不了话。

但就是这样一个行动不便的人,却有着一颗充满善意的心。据母亲赵雅飞介绍,在他十几岁时,严达看到灵桥下面乞讨的残疾人,会追着把自己攒的五块钱塞过去;每次坐公交车,他都会给老人让座。每天清晨,赵雅飞都会为严达准备好早餐,陪着他一起前往东柳街道阳光驿站。折叠彩纸、编织手绳,这些对常人来说轻松的事,他做起来却十分吃力,可他总是非常有耐心。

做手工

“在阳光驿站有手工劳动收入,每个月有10—15元。我们帮他攒着,慈善一日捐时拿出来捐款。”赵雅飞说道,“每次我说起要去社区捐款,他就会特别开心和激动,因为他知道,这是在做好事。”

捐款现场

“严达,自己留着买点好吃的吧。”社工小夏劝道,可严达却轻轻摇头,固执地将钱塞进对方手中,喉咙里虽然发不出任何声音,但是大家都明白了他的意思。在他简单的世界里,捐款就是最有意义的事情,是他能回馈社区关爱的方式。

三代接力传承大爱家风

在严达善举的背后,是一个三代人传递爱心的温暖故事。当天,母亲赵雅飞带来的不仅是儿子的心意,还有两份沉甸甸的善款。一份来自105岁的母亲仇阿毛,老人虽然住进医院,行动不便,但仍坚持让女儿代捐。另一份则是赵雅飞多年坚持捐赠的心意,退休后的她,时常会从退休金里拿出一部分,用于帮助社区里有需要的人。

家中的全家福

“我妈妈有一股骨子里透着的善良,她常说,我们日子过得苦的时候,是大家帮衬着。”赵雅飞回忆,小时候,生产队每年都会招募割稻客来村里割稻,吃饭是每家每户轮流的,轮到自家的时候,就会买很多平时都舍不得买的菜,等割稻客吃完,他们才能上桌吃。

这位一生节俭的老人,在捐款时毫不含糊,但是对自己特别抠,为了省下2块钱公交费,宁可多走2小时路;买衣服总挑灵桥市场最便宜的,却把新被子悄悄捐出去,自己盖打补丁的旧被。赵雅飞笑着说:“有次回家发现被子不见了,她只说‘好的要留给别人’。”

这种“抠门”与慷慨的鲜明对比,成了家风传承的密码。仇阿毛的善意,像一颗种子,种进了整个家族成员的心里。

温暖火种照亮互助之路

赵雅飞自己也是公益路上的“老兵”。赵雅飞退休前曾是宁波红十字会党组书记,退休后仍担任市慈善总会副会长。“我们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能帮就多帮一点。” 她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儿子两次走失都被好心人送回,这份感恩,也让她更坚定了做公益的决心。

一次偶然的机会,赵雅飞在西藏布达拉宫碰到一名重庆籍的消防战士,了解到他家境困难,退伍后来宁波,她不仅到火车站接他,仇阿毛也对这个素不相识的“外来客人”热情相待,还给他购买了衣服、袜子,临走时送给他1000元钱和宁波特产。为了能够让他就业,还找了当地电工师傅带他,两年后,他回家结婚,得知这个消息,送上了6600元作为结婚红包。

母子二人

中山社区党委书记孙秋霞表示,15年来,赵雅飞一家的爱心捐款,几乎成了社区每年的“固定节目”,最初有人不解:“严达自己就是最需要被帮助的人,为啥还要捐款给别人?”但慢慢地,越来越多人被这份纯粹的善意打动。

赵雅飞解释道,是父母亲在日常生活中的言传身教让慈善的种子在家族中生根发芽,其实他们一家子的捐款都微不足道,慈善不仅仅是给予物质上的帮助,更重要的是传递一份正能量,激发更多人参与到公益事业中来。

编辑:徐颖  审核:徐佳菁

宁波晚报
2025-06-23 19:08:12
来源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