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宁波慈溪:​从东海到天山,一场持续14年的万里家访路

慈溪老师们到新疆学子家进行家访。学校供图

“老师,终于见到你们了!”6月15日,在迪丽热巴家门口,她的父亲激动地伸出粗糙的双手,紧紧握住了前来家访的宁波行知中等职业学校(以下简称“行知职校”)党总支书记裘宏山,激动之情难以言表。这位维吾尔族的汉子感慨道:“女儿电话里说老师和父母一样亲,今天我才懂得这话的分量,看到你们,我就放心了。”

寻常家访半日可达,而在浙江宁波慈溪,对宁波行知职校民族融合部的教师而言,这却是一场穿越山河的“长征”。他们要乘坐40多小时火车,途经8个省份5000多公里,将在宁波求学的新疆学生平安送返家乡。

6月11日至18日,该校17位老师跨越山河奔赴新疆,通过暑期家访搭建家校沟通的桥梁,深入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生活环境和成长状况,从而方便后续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教育和支持,助力学生们更好地成长成才。

火车行进线路。学校供图

手绘家访路线图

7天家访累计行程1500公里

自2011年以来,每年9月,该校老师们都会远赴新疆接学生入校,次年6月暑假前再把他们送回新疆。寒来暑往,十四载光阴流转。

“不到新疆,不知道祖国有多大。”学校民族融合部主任励姜感慨道。在地域面积上,新疆相当于16.4个浙江,仅一个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就相当于苏、浙、闽、赣四省之和。

今年,已是励姜第44次赴疆之行。他的办公室,挂着一幅手绘的《万里家访路线图》,从路线规划到住宿安排,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精心准备。本着“学生生源数较多、地州市不重复”的原则,今年,他们确定了家访的区域——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地图上,清晰地标注着每一个家访点和学生姓名,还做了详细的表格进行每日家访安排。

17名教师兵分5路,7天疾行1500公里。当地早晨9点才用早餐,家访组9点半便已出发,常常忙碌至晚上七八点才结束。他们的行程表里,除了早晚两餐,几乎只有“在家访”和“在去家访的路上”。

励姜手绘家访地图初稿。学校供图

走进家门叩开心门

老师读懂家长的期望

精河县,古“丝绸之路”北道重镇,静卧于新疆西北。6月12日清晨,励姜一行驱车前往,探访两位特别的学生。

阿尔法,该校15级数媒专业毕业生。2018年升入金华职业技术大学深造,后留在浙江工作。如今年近而立,他萌生了新计划——回到精河自主创业。

苏巴提,23级学教专业学生,深受哥哥阿尔法影响,来到慈溪,如今即将升入高三,面临高考路径的重要抉择。

见到远道而来的老师们,一家人激动不已,一个劲儿地对国家的政策帮扶和老师的关心表达感激。父母殷切询问儿子在校的生活和学习状况,言语间满是对孩子未来的厚望。

“人生路上,正确的选择往往比盲目的努力更为重要。我们能做的,是为孩子们铺就多元选择的基石。”励姜一行结合兄弟俩的特点,细致分析,给出了生涯规划建议。六年级的小儿子艾力凯木在一旁听得认真。“要好好努力,像两个哥哥一样去浙江读书!”

老师们走进新疆学生家中。学校供图

在阿热依家家访时,父亲担心“叛逆”的女儿给老师们带来烦恼,励姜坦诚回应“进步大,能很好地控制情绪了”,一下子拉近了彼此之间的信任。在励姜的提议下,大家一起翻看老照片,意外发现姐妹俩写给父亲的文字,他顺势鼓励有朗诵特长的阿热依现场演绎。女儿深情的诵读让父亲悄然拭泪。临别时,励姜将朗诵片段剪辑成视频赠予家长,一次常规家访,升华为传递爱与理解的珍贵瞬间。

走进家门,方见心中丘壑。六月的巩留县,空气中弥漫着泥土与青草的芬芳。6月15日,行知职校委员胡盈瀛老师一行穿过散落着牛羊的草场,抵达24级学教班学生松哈尔的家。院中桑葚树枝叶舒展,树下立着一个胡杨枝搭成的简易篮球架,木板篮板已被磨得光滑发亮。

这个曾获伊犁州八项全能比赛冠军的男孩,因意外受伤错过体校梦想,后来他辗转来到行知职校,重新点燃体育热情。松哈尔的父亲汉语生涩,母亲则几乎不会说,他们只是安静地端上热腾腾的奶茶,目光温厚。松哈尔说:“爸妈很支持我的梦想,他们给我买篮球,买钉鞋,当我受伤没考上体校时,他们只对我说‘没关系’。”简单的语言却如无形的风托举着雏鹰的翅膀。松哈尔说:“我喜欢体育,我还想考体校。”这份对梦想的执着,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位老师,也进一步拉近了师生的心灵距离。

连日跋涉,家访组深切体会着路途之遥,更感受到边疆学子外出求学的不易。一次次促膝长谈后,老师们无不感慨:无论家境如何,父母都将最珍贵的给了子女,那份深切的期望,沉甸甸地落在每一位教育者的肩头。

新疆学生们在火车站。学校供图

哪怕毕业了

你们依旧是老师的牵挂

不仅对在校生进行家访,老师们还始终牵挂着毕业生们的去向和发展。因此,这次学校还做了回访毕业生的详细计划。

20级学教班学生哈丽努尔,如今已是新疆职业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的大二学生。回访时,她正在新源县心连心幼儿园实习上课。

看到教室墙上小朋友们的画作,行知职校美术教师师枫楠很高兴:“你看,当时几个职校只有我们开设了国画课程,现在小朋友们的画里就有当年我教哈丽努尔的技法。”目睹学生将所学技艺、将中华文化的种子播撒在新疆大地,老师们很是欣慰。

回访毕业生哈丽努尔。学校供图

得知曾经朝夕相伴的慈溪老师一行要经过精河,在乌鲁木齐工作的毕业生、20级烹饪班贾自豪,抱着一个足有10公斤重的西瓜连夜乘坐火车赶来。贾自豪的奶奶一见到老师就说:“老师辛苦了,这娃娃皮实得很,给你们惹了不少麻烦吧。”

贾自豪从小由叔叔抚养。初中毕业时,叔叔给了他三个建议:学正骨按摩,越老越吃香;学厨艺,至少饿不着;学理发,上手快。

最终,他选择了厨师之路,并报考了开设烹饪专业的行知职校,在校期间获宁波技能大赛烹饪赛项三等奖。如今,贾自豪在乌鲁木齐自主经营餐馆,对慈溪三年的求学时光满怀感恩。

最揪心的叩门声在巩留县响起。6月16日,家访组意外得知去年考入浙江旅游职业学院的马英同学正休学在家。老师们毫不犹豫,临时增加家访。交谈中得知,因经济压力,她打算打工攒够学费再复学。

“没想过申请助学贷款吗?”胡俊老师关切地问。“我怕……怕以后还不上。”马英面露忧色。胡老师温和而坚定地告诉他:“别担心,助学贷款就是为了帮助像你这样的学生,用教育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知识,真的能改变命运。”他细数多位在宁波求学的新疆学子借助贷款完成学业、改变人生的真实故事,一个个名字如同星火,重新点亮了马英眼中的希望。

回访毕业生哈丽努尔。学校供图

跨越山海的家长会

家长们听了说“安心”

面对地域辽阔、家庭分散的现实,传统的入户家访虽深入,却难以覆盖全面。行知职校积极探索创新,精心设计了“组合拳”:入户家访、集中家长会、毕业生回访、兄弟院校参访等,不断拓展家访内涵。

新疆孩子远赴浙江宁波求学,承载着家庭的期望和家乡的重托。6月14日,在伊宁东梁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召开了一场集中家长会,40余名学生及家长参会。

22级高职1班的学生吾米格斯木·赛迪克热木分享了自己的蜕变:从初到行知职校的懵懂迷茫,到毕业时的坚定自信。“我想带着在宁波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回家乡,为家乡建设出力。也鼓励更多新疆学子勇敢走出去,见识广阔天地,实现梦想!”

伊宁家长会。学校供图

老师们对200多名新疆学生在校期间无微不至的关怀,令家长动容。

23级学教班学生麦尔则耶·阿迪里江的父亲,作为家长代表发言,他深情回忆起那趟开往江南的Z40次列车。那是他把女儿送走的列车,也是给他们家庭带来新的希望的列车。虽然不舍,但看到孩子褪去叛逆,变得主动踏实、懂得体谅,他无比欣慰,坚信送她去宁波是最正确的决定。他寄语即将升入高三的女儿和同学们珍惜在宁波学习的每一天,珍惜好政策,相信汗水能浇灌出最美丽的花朵。他还对社区前来旁听的初中学子说:“这个学校是能让边疆学子安心成长的摇篮,是能够让父母安心把孩子交出去的好地方!”

慈溪市教育局党委委员王汉在家长会上表示:“我们将继续与家长同心,像呵护天山雪莲一样,共同守护好、培养好孩子们。让他们在慈溪这片沃土上茁壮成长,掌握精湛技艺,成为建设家乡、报效祖国的栋梁,成为促进民族团结、推动东西部交流的使者!”

这场跨越万水千山的家长会,打破了地域的藩篱,加深了家校的理解与信任。它让家长们真切感受到:孩子在异乡并非孤军奋战,而是在一个温暖的大家庭中,被爱包围着成长。

伊宁家长会。学校供图

14载坚守育桃李芬芳

用真心浇灌着民族团结之花

返程的车轮缓缓启动,家访教师们挥手作别这片土地。回望14载家访路,背后是沉甸甸的付出与硕果。

据统计,自2012年首次开展暑期家访至今,他们的足迹已遍及天山南北,学校先后组织了26次万里家访,走进225户在校学生家庭,累计回访优秀毕业生40余名。同时,老师们深入初中学校40余所,走进社区、农村10余处开展招生工作,宣传党和国家的好政策,用脚步丈量出“校家社”协同育人的壮阔版图。

14年来,行知职校共为新疆培养了1000余名职业技能型人才,其中600余名毕业生成为建设新疆的生力军,近200名毕业生升入高等院校进一步深造。

学生家长激动地拥抱前来家访的班主任。学校供图

编辑:曾梅 审核:王伟


宁波晚报
2025-06-30 16:20:38
来源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