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庸星 | 我的读书观

认真读一本书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我听说它的全称叫“世界图书与版权日”。1995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设立。其目的在于推动更多的人去阅读和写作,有更多人能尊重和感谢那些为人类文明做出过巨大贡献的文化、思想大师。每年的这一天,世界各地都会举办各类庆祝和图书宣传活动。

QQ图片20210421165659.png

说到读书的话题,我还注意到,有人喜欢把手里的一粒米,炸成爆米花,甚至是搬出些名人名言,将读书的好处无限放大。恕我之大不敬了。我不认为读书是多么了不得的事,就像女人喜欢化妆,男人喜欢足球,再是养花种草,弄墨舞剑。在我以为,只要能够怡悦身心,不影响到他人,做什么都是好的。

以前有个叫王寿的人,背着一大捆书吃力行走,路遇他的朋友徐冯。徐冯说:“事情是靠人做出来的。做任何事情都要适时合规,而时势总是处在不断变化之中,哪有什么万能不变的知识?且书本上所记录的都是前人的言行心得,是出于他们对于事理的了解和体会。真正的知识都不是从书上来的,聪明人没必要去收藏书籍。而你现在背着那么多的书赶路,多累呀?”王寿听了,豁然开朗,把书给烧了,并为自己的觉悟而高兴得手舞足蹈。

“王寿焚书”的故事出自《韩非子》。是想说明知识在不断发展变化,不必拘泥于前人的经验。我认同故事里的道理。知识与智慧,实在是两码事,智慧更多的是一种筛选和决策的能力,知识却常常会让人产生歧义。所谓人生识字糊涂始。如果知道太多,却不知道其所以然,反而干扰判断,甚至泯灭人的性灵。

src=http___www.cpnic.com_UploadFiles_img_0_376427871_780691525_26.jpg&refer=http___www.cpnic.jpg

对于书,我持这样的观点。我的一些爱好读书的朋友,为我推荐过很多书目,十有八九我都没读过,我钦佩读书的人,但自是觉得,不管是有目的地读,还是消遣着读,起码要配了自己的口味,说到底,读书是很自我的事,没必要炫耀。或说于书中吸取养分、滋润生活、帮助工作,都无可厚非,但以为书中自有“黄金屋”,甚至幻想着有那么一本书可以改变人生,这样的噱头,只能自欺欺人。

且不说书有优劣,有可读不可读,就算同一本书,在不同人的眼里,会读出不一样的味道。即便同一本书、同一个人,在其不同的年龄段、配以不同的心境,也会有不一样的感悟。书中的情理往往关乎人的不同阅历、教养与口味。

我在北京上学时,吃会了两样东西,酸奶和香菜。我都不知道这是怎么吃上口的。记得第一回喝酸奶,简直就是发馊的泔汁,而香菜的味道分明是呛鼻的化学物质。然而上世纪八十代未的北京街头还难得见到那种瓶装的矿泉水,摆着路边的都是那种粗陋的厚玻璃瓶装着的酸奶,口渴得不行了,只得硬着头皮喝上一口。再是北京城里的那些面食店、羊肉馆,都爱在盆子里撒上一把香菜,就像是南方人撒葱花,香菜成了“百搭菜”,让你跟烧菜师傅反复叮嘱了,但端上的汤碗里依然是一股冲鼻的香菜味。好在人是可以改变的,吃着吃着,不但适应,竟还喜欢起这样的口味了。

人的这种称之为口味的偏好,也时常反映在读书鉴赏上。文人有相轻的陋习,但不乏相惜。读书人知道什么叫呕心沥血,也就竭力想把自己读到的好文章流传下去。不朽的作品,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成熟的人生、精湛的审美情趣和深远的宇宙哲理。中国人惯于文集的收录与编辑,几乎自有了文字便有了对于文字孜孜不倦的编纂,从《诗经》《论语》,到各类笔记、史集,到《四库全书》,简直汗牛充栋,浩如烟海,哪里读得过来?经读书人编纂的文章史书,就不免带有读书人浓重的“酸奶”“香菜”味,谁能断言哪本书是最好的呢?且如清朝人袁枚的观点:诗如天生花卉,春兰秋菊各有一时之秀。哪里在乎人的品评?音律风趣,能动人心目者即为佳句,无所谓第一第二,喜欢就好。

书有情景滋味,任凭各人所好,以我所爱,只在三话二句,或论一事或述一景,或会心或适意,让人于茶余饭后作一枚橄榄细嚼,转味处拍案蹬足,何其快爽!况以今日而论,一刻千金,那些长篇累赘的书藉,除了学术上的东西,谁还喜欢听取这般寒鸦鼓噪?这是我的读书观了,赶在“读书日”里议论一番,于心底里,我敬重读书,敬重读书人。

QQ图片20210421165619.png


作者简介

庸星,因着名字带星,祖居甬上,是以自称。爱学字、学画、学作文,积数十年笔耕,聚百余万文字,多以自娱自乐。抵不过文友诚邀,拟将心头所起,转瞬即逝之点滴,或读书偶得,或往昔逸闻,或四时物态,或山川会心,呈于“甬上”一哂。


一审 郑娅敏 二审 徐杰 三审 卢科霞 终审 杨静雅


宁波晚报
2021-04-22 17:35:42
来源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