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虞燕|春访栖霞坑古村

春日里,我们相约去探访掩藏在奉化溪口青山绿水间的栖霞坑古村。车经亭下湖时,天空正飘着蒙蒙细雨,一派“山色空濛雨亦奇”的景象,过董村后,天渐晴,山愈幽而峡更深,车窗两边掠过绵延不绝的葱翠,偶尔还夹杂了一丛丛一簇簇的杜鹃、紫藤、檵木……真是春深似海啊!

一路人迹罕至,快到目的地时,相逢了一大队全副武装的驴友,看来,“藏在深山人未识”的栖霞坑自从被确认是古时“唐诗之路”中的桃花坑所在地而惊艳现世之后,引寻幽访古者纷至沓来的传言不虚,更何况,古村还是书圣王羲之后裔的聚居地。

当一座全部由岩石砌筑而成的拱桥映入眼帘时——石缝未经浇筑,其上杂草丛生、枯藤遍布,古朴中夹杂着野趣,我想,应该就是这儿了,果然,古村秀美的身姿已在眼前:石墙、黛瓦、青砖、山花、溪流、炊烟、廊桥、闲云野鹤般的垂钓者、闲庭信步的鸡鸭和狗儿……

恐怕谁也不会忽略矗立于村口的那幢晚清风格古建筑的残貌——虽屋顶和墙体多数已倾倒,残垣断壁,杂草丛生,但那临溪而立的气韵、高大沧桑的马头墙、大到令人惊叹的占地面积,无不彰显这座王氏祠堂当年的巍峨丰姿,心里对其坍毁若此充满了惋惜。

幸而,与王氏祠堂隔溪相望的另一清代典型建筑——润庄,依然完好。看阊门的气势和门楣上的精致雕刻,就可断定这绝对相当于现代的别墅级别了。进去一观后,两进两层式的江南民居果然气派得让人惊艳!古宅设计布局齐整,左右对称,温婉的三合院落、小家碧玉的厢房和堂屋、檐下的木柱和石磉、木门上锈迹斑斑的铁锁……让人有恍如置身于某部清末民初电影里的错觉。老宅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岁月侵蚀,虽破败痕迹逐渐显露,但于窗棂、画梁、石壁等细节处不经意流露的雍容与富丽,足以让我们遥想当年的繁华。

这样精雕细镂的老房梁下,这样落满尘灰的旧物什旁,也真的很适合絮叨些烟尘往事,比如,此宅的修建者王洽成靠贩卖柴爿起家,后成巨富;再比如,王洽成的孙辈王恩溥是蒋介石的结义兄弟,追随了孙中山麾下的革命党人,后就义于宁波西门外……

出润庄就可见到一座横跨于筠溪的廊桥,它有个很吉祥的名字——幸福桥(又名长安桥),鹅卵石铺成的桥面满满都是岁月的印记。我们纷纷猜测桥下那棵大树的年纪,跟两百岁古廊桥相伴的好歹也该是棵高龄的古树吧。再往前行,显应庙赫然在望,朱漆的木门、木柱、戏台,犹有飞檐翘角雕栏画栋,那里想必是村民们精神寄托的圣地了。王氏宗祠跟显应庙相毗邻,大家对置于金色牌匾下的栖霞坑古村宣传窗颇有兴趣,古代乡贤汪纶、毛润、唐经筵等的诗词都为栖霞坑就是“唐诗之路”中的桃花坑提供了佐证。

栖霞坑应该算得上原有风貌保持得相当好的村庄之一了,那些石墙、黄泥墙、木结构的房屋于筠溪两岸沿着地势的高低而筑,高矮相仿,不密不疏,鳞次栉比。攀附于屋上的爬山虎和石围墙上一簇簇的青苔以及从墙缝里钻出来的野草形成某种呼应,一眼望去,好个和谐的画面!廊桥下清澈见底的溪水、溪中形状各异的石头、甚至溪边随意堆放的破碗碎盘都依稀散发出一种古意,我们一行中有慧眼者还真的淘了两个破碗回来呢。如果你稍微留意一下,那么,发现那些散落于村中角落里的颇具年代感的物什根本不是难事,比如雕花的石凳、倒扣的石臼、破损的石磉,断裂的却难掩其精致的木雕……

作别古村时,不禁又深深地望了一眼村口那倒塌的王氏祠堂,兀自想像那些埋藏于残垣断椽中的繁华往昔和如烟往事,或许有些已被村民广为传诵,也或许成为了永远的谜。我想,栖霞坑古村所吸引我们的,除了历史文化、建筑艺术以及那种从它骨子里透出来的古朴古韵之外,应该,还有那么一点神秘吧。


作者简介

虞燕,浙江舟山人,现居宁波。中国作协会员,浙江省第八批新荷人才。在《人民文学》《中华文学选刊》《作品》《散文海外版》《散文选刊》《安徽文学》《四川文学》《草原》《山东文学》《散文百家》《读者》等刊发表近百万字。作品收入多种年度选本和中高考阅读类书籍。获宁波文学奖、“东丽杯”孙犁散文奖、罗峰奖、师陀小说奖等。著有中短篇小说集《理想塔》《隐形人》。


一审 郑娅敏 二审 徐杰 三审 赵鹏


宁波晚报
2023-03-27 17:03:08
来源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