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达北仑 技赢未来|大港夜校的育才密码
大港工业社区新质工人课堂开展三维建模培训。
很多人把下班后的继续努力称为“卷”,但“卷”不是消耗自己,而是提升自己,通过合适的途径,争取更多的机会。
北仑区新碶街道大港工业社区,下班后卷“夜校”成为一种潮流。今年推出了新质课堂,工业机器人、AI技术应用等课程又聚集了一波人气。
这座没有围墙“新工人夜校”见证着许多产业工人从“流水线”到“创新链”的蜕变之路,丰富着用技能重塑人生的真实图景,更是一个工业社区以“终身学习”的姿态重塑制造业生态的创新密码。
夜校托起的“人生三级跳”
夜晚的教室坐得满满当当,刘树波在讲台上侃侃而谈。台下年轻人专注的眼神,让他仿佛看到当年的自己。
这位从山东农村走出的普通维修工,在北仑完成职场“三级跳”的故事,正是大港夜校“技能改写命运”的生动注脚。
回想起初到大港工业社区在一家日资企业做一线维修工时,他自嘲当时的是无学历、无文化、无技术的“三无”人员,对未来并没有什么长远规划,只想着干上几年存点钱回老家。
那会儿夜校还不叫夜校,就是社区组织的技能培训班。海报贴进厂里,他看到上面都是高校请来的老师,想着反正家人也不在身边,下了班闲着也是闲着,就报了名。
从基础的维修技能巩固,到前沿的机械制造工艺学习;从理论知识的系统掌握,到实际操作中的反复锤炼,刘树波在学习中逐渐沉淀自我、厚积薄发。
20余本证书铺就进阶之路,他从一线维修工晋升技术科长;当北仑推出人才限价房政策时,持有多项高级技工证书的他顺利拿到购房资格,从漂泊者变为城市的主人,实现了生活与事业的双重扎根。
2024年,当“新工人夜校”渐渐成为大港社区的品牌,刘树波已作为志愿教师,站在曾经滋养自己的讲台上,将自己的实践经验、技能技巧倾囊相授,并用曾经的自己激励年轻工人:学习带来的不仅是技能与岗位的改变,还有自信、希望与改变命运的勇气,他愿意将这份力量传递下去。
大港工业社区新质工人课堂的工业可视视觉系统培训。
“工业社区”的育才逻辑
要实现产业升级,靠的不是进口设备的堆砌,而是产业工人的技能跃升;不是少数“精英”的引入,而是千万工匠的集体进化——从一开始,大港社区的治理者深谙此理。
作为全国首个不设居委会的纯工业社区,大港工业社区汇聚了546家企业及近9万名产业工人,其中6万余人为外来务工人员。面对庞大的产业工人队伍,如何提升他们的素质,服务企业发展,成为社区思索的关键课题。
早在2018年,大港工业社区便敏锐地察觉到辖区产业工人对成长与发展的迫切需求,开始尝试面向他们开设公益性课程和服务。
2024年,在高素养劳动者队伍建设的引领下,大港工业社区启动技能型社区建设,并发布了精技赋能营项目。该项目贯穿全年推出十大培训课程、五大技能赛事,旨在助力辖区产业工人技能提升,“新工人夜校”应运而生。
“课程都是通过调研,精准对接工人的需求而设置的,实用性很高。”大港工业社区党委书记陈雪波说。
为了打造高质量的教学团队,社区发挥党员先锋队的作用,汇聚一线技术能手和管理精英,组建了大港匠人讲师团。
讲师团成员来自不同领域,有劳模宣扬工匠精神、资深HR讲述职业生涯规划、技术大拿分享问题解决思维模型、创一代畅谈创业故事等。他们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行业前沿知识,为产业工人带来了实用且精彩的课程。
精准的靶向培养结出硕果:天亚服饰的吴琼丽通过服装制版课拿下技师证和全市技术能手;模具工沈信达考取高级钳工证后工资增长,宁波将军机械有限公司的冯建坤解决了困扰自己一个多月的难题……
短短一年,400余场课程、2.8万余名学员、4000余本技能证书、国家级志愿服务金奖……新工人夜校不仅是产业工人提升自我的知识殿堂,更是他们实现人生梦想的重要桥梁。产业升级的澎湃动力,就藏在年轻人掌心的听课笔记中。
大港工业社区新质工人课堂的deepSeek培训。
新质课堂领航未来
2025年夜校的新质课堂,展现着夜校的迭代雄心:高管们记录着“AI赋能生产”的方案,工人调试着工业机器人教具,窗外飘来咖啡烘焙的香气——五大特色课堂构成的2.0版本,正重塑产业工人的知识图谱。
“走人生没走过的路,一直是大港工业社区的标签。”书记陈雪波说。夜校的课堂也在不断创新突破:在保留新能源汽车维修等热门课程基础上,增设“工业机器人运维”“物联网安装”等前沿科目;从外地特聘的AI讲师为50名高管解读DeepSeek应用时,实际到场人数翻倍;同步开展的“链上相亲会”正在促成企业关键技术合作。美学课堂上的新晋咖啡师中,有人正在尝试成为企业茶歇服务的创业者。
课堂上,学员们积极参与,与专家互动交流,共同探讨行业发展趋势与技术应用难点。
当夜幕降临大港工业社区,教学楼里的灯光总比其他厂房亮得更久。这里没有“35岁焦虑”,有的是46岁的技工带徒研习工业软件;这里不谈“内卷”,只见年轻人在咖啡拉花与机床编程间自由切换。从扫二维码报名的熟练工,到带着U盘来授课的“王牌导师”,这座夜校正以“学习型社区”的探索,为中国制造2025写下独特的注脚。
编辑:郑娅敏 审核:吕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