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达北仑 技赢未来|车轮边的技能课堂
在北仑区霞浦街道,每天有数以千计的集卡车穿梭于港口与物流园区之间,再奔向全国各地。这里不仅是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物流枢纽,更成为技能赋能的创新试验田。
在物流工业社区,从卡车司机的安全驾驶培训到“卡嫂”群体的就业技能拓展,再到覆盖面更广的社区公益课,社区与北仑区工会协作,政企社联动、资源整合与精准服务,织就了一张“技能提升+民生共富”的立体网络。
这样的尝试不仅关乎个体职业能力的进阶,也是社区治理效能升级的深刻实践。
车轮上的安全课:卡车司机的技能升级战
在霞浦物流工业社区,集卡司机的方向盘上承载的不仅是货物,更是安全与责任的重量。
2024年5月,由霞浦街道物流工业社区工会联合会发起的“天翔杯”集卡司机职业技能大赛吸引了宁波市51家物流企业的112名选手参赛。
这场赛事不仅是技术比拼的擂台,更是安全理念的传播场——从“精准停车入位”的毫米级操作到“交通安全法规”的即时竞答,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老司机”们重新审视驾驶习惯。
活动现场,物流工业社区工会针对集卡司机素养提升行动发布了八大服务项目,通过“车轮上党课”“蓝色金领”“6平方米车厢”等,提供技能培训、学历提升、强技圆梦、文明实践等服务,帮助集卡司机们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
卡车司机为物流工业社区暖心服务点赞。
安全培训的革新远不止于赛场。霞浦街道联合行业党委推出“百场课程”夜校计划,将交通安全法规、车辆应急处理、疲劳驾驶管理等课题融入日常。
北仑区交通运输行业党委开发的“GPS+AI”监控系统实时分析驾驶行为,通过“超速预警”“连续驾驶提醒”等功能,将事故风险扼杀在萌芽。
更值得一提的是,培训内容突破了传统驾驶技能的框架:法律顾问定期解读《劳动合同法》,心理咨询师开设“驾驶心理调适”课程,甚至引入VR技术模拟极端天气下的行车场景。
2024年数据显示,参训司机违章率同比下降37%,保险理赔案件减少24%,真正实现了从“经验型驾驶”向“科技型驾驶”的转型。
“卡嫂”的逆袭:从家庭主妇到产业工人
当丈夫手握方向盘驰骋在跨海大桥时,“卡嫂”们正经历着另一场人生转型。
在物流工业社区,卡嫂群体曾是“被忽略的劳动力富矿”。霞浦街道物流工业社区通过“技能重塑+产业对接”模式,以“共富工坊”为载体,打造出“技能培训+灵活就业”的创新模式,激活这一群体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
走进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卡家共富学堂”,美容美发、家电维修、收纳整理等20余类课程排满日程,北仑区人社局认证的养老护理员、育婴师等职业资格培训让家庭主妇蜕变为持证专业人员。
“这是我的第一张技能证书,这下出去找工作更有信心了!”去年,首期养老护理技能提升专项培训结束,卡嫂张美菊拿着考取的养老护理员证书,笑容洋溢。
“订单式培训”也是这场变革的密钥。通过工会的牵线,社区与宏翔模具等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将印章组装、数据线加工等工序分解为居家可完成的“微任务”,通过“红蚂蚁驿站”实现订单分发与成品回收。
这种“技能—就业—创业”的进阶路径,不仅释放了女性经济潜力,更通过“家庭增收计划”缓解了集卡司机群体的生存压力,形成“一人就业、全家安心”的良性循环。
物流工业社区夜校启动“百场课程”。
社区的技能磁场:公益课堂激活全民学习力
霞浦街道将“10分钟素养课程”理念植入多个社区,打造出全龄段、多领域的技能生态圈:从茶艺研习到钩针编织,从育婴师到养老护理员,从“人亚先锋课堂”到机器人编程。
这种“技能普惠”不仅停留在兴趣层面,更与区域产业深度咬合——物流园区企业参与课程设计,新材料应用、智能控制等前沿技术通过“企业导师进社区”计划走进百姓课堂,3名参与培训的研发人员更因此晋升高级工程师。
公益课堂的“破圈效应”正在重构社区治理逻辑。外卖小哥化身“流动网格员”,用行车记录仪捕捉窨井盖破损、消防通道堵塞等问题;家庭主妇组建“微爱编织社”,为社区健身器材缝制防冻坐垫;集卡司机代表加入“红领议事会”,为交通动线优化建言献策。
技能提升与社区共治的化学反应,让曾经的“陌生人社区”变为“技能共享共同体”。
从车轮到灶台,从车间到课堂,技能提升不是孤立的技术培训,而是以人为核心的生态系统重构。
当卡车司机的安全培训与职业尊严挂钩,当“卡嫂”的技能证书转化为家庭增收的凭证,当公益课堂成为社区治理的黏合剂,技能便超越了工具属性,升华为驱动社会进步的底层动能。
在这片热土上,每一次方向盘的转动、每一针钩织的纹路、每一堂课的思维碰撞,都让技能培育成为产城融合的黏合剂,也为新时代产业社区转型升级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编辑:郑娅敏 审核:郑仲晔
